社會動態:未來香港的開支推算

Johnny 財政博客 – 魚與熊掌
續上文,筆者以收入4,000億(後按年增3%),支出3,500億(後按年增6%)的基準推斷政府未來的收支情況:
2013/14 | 2014/15 | 2015/16 | 2016/17 | 2017/18 | 2018/19 | |
收入 | 4,000 億 | 4,120 億 | 4,244 億 | 4,371 億 | 4,502 億 | 4,637 億 |
支出 | 3,500 億 | 3,710 億 | 3,933 億 | 4,169 億 | 4,419 億 | 4,684 億 |
盈虧 | 500 億 | 410 億 | 311 億 | 202 億 | 83 億 | (47)億 |
其實即使這個3,500億,也是超級保守了,因為13/14包含了500億+的「雜項服務」,相信是高鐵及各類基建工程的追加撥款。
http://www.budget.gov.hk/2013/chi/pdf/sum_exp_c.pdf
扣除這個因素,我們可再看看政府的主要開支在哪?
1. 社會福利 | 547 億 |
2. 退休金 | 255 億 |
3. 醫療 | 456 億 |
4. 教育局 | 444 億 |
5. 大學教育資助 | 150 億 |
6. 學生資助辦事處 | 50 億 |
基本上,每年社會福利、教育、退休金,以及醫療這四座大山,已經佔了約1,900億之數。因此看預算案,集中看這幾個範疇便足夠了。
值得一提是,政府有不少經常開支已經因為「基金化」或獨立分拆了而不用再撥款,如負責起公屋的房委會本身已經有700億盈餘……
好了,在3,500億開支中,非4座大山的開支佔1,600億(當每年都會有幾百億基建撥款好了……),四座大山約1,900億。
按以前文推算,政府開支每年約會多出200億,假設50億去應付非四座大山的通漲式支出增加,即還剩下150億去分配。
首先,筆者認為香港的基礎教育撥款絕對是足夠的了,那是質量及教育制度的問題,已經不是錢多錢少可以解決,是另一課題,另文再談。而大學三改四的洗錢高峰也過了,暫時停一停也是合理。
社會福利在民粹主義下,基本上每年增加50億是基本消費了。
那剩下的便是超級長俸退休金,還幸2000年後已叫停,但估計仍然會每年最少增加30億。
筆者認為,醫療體系才是香港現今所有體制的最大缺口,餘下70億新增預算,便應該晒冷式的推向醫療體制,擴建現有的醫院以及加大培訓醫護人員力道。
更進取一點,可以半屈半合作的找富豪捐地捐錢,集中在醫療這個板塊,這樣便避過了許多的法律及所謂延後利益問題了。富豪如4叔既然都係想幫小市民,相信錢銀捐去起醫院定起樓,分別不大,但卻省掉了無數咁多的爭拗,不是真正的WIN WIN嗎?
雖然香港的基礎教育效益相當低,唯香港的大學教育產業於近10年的大力投資下,基本上已成功轉型為本港創匯了,也是吸引外地年輕專才的一個好方法。既然如此,何不乾脆大力投資醫護行業(什至追加一筆過數百億的基金),讓醫療行業由cost centre慢慢轉型為profit centre?
所以硬件(醫院,培訓學校)及軟件(類似建築行業的培訓津貼以吸引人才)是刻不容緩的了,這樣的投資也會比大量落海的「免費教育」來得更高效。